放生管理本质是对物种及生态系统的安全监管,是对人类干扰行为的控制。放生入法能够对当前放生存在的乱象起到一定遏制作用,但能否满足现实需要仍需时间检验。新《野保法》对民间放生活动应遵守的具体技术标准和管理流程并无明确规定,还需要进一步的法规和制度的支持,将相应的管理措施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由于盲目放生存在生态和社会风险,且已被纳入新《野保法》的管理范畴,对其进行规范和管理既有法律依据,又有现实需要。应早日明确放生活动的管理部门,出台具体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为放生提供技术支持和制度保障,实现对放生活动的有效监管,避免因放生而导致重大生态安全事件和社会事件的发生。
“放生”与“放归”均是将动物转移到异地释放,前者是宗教的目的,而后者则更多是科学目的或保护目的,但从生态角度来看,两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均需要科学管理和相应的专业技术支持,才能确保成功。结合已有野生动物放归研究成果及经验,本研究认为科学放生技术标准及程序应包含以下内容:1、放生活动申请,包括向管理部门提交放生方案,申请放生许可证等;2、野生动物主管部门对放生方案进行评估和审批,主要指标和内容见附表;3、根据评估和审批结果,对放生方案进行完善后实施放生活动;4、对放生后动物生存状况进行跟踪监测,了解其适应情况和环境影响,并对放生的生态影响进行评估。
尽管放生在我国由来已久,但大部分佛教组织和社会公众对放生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和生态影响认识不够,需要对放生所需的理念与知识进行大力宣传,积极科普放生所需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规范放生行为,指导佛教组织和个人以科学的方式从事放生活动。如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和北京广化寺与林业部门、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合作,积极探索科学放生的理论和方法,编写《科学放生野生动物》、《佛教放生指南》指导佛教信众科学放生。
放生方案评估指标及内容
序号 |
评估指标 |
具体内容 |
1 |
放生环境 |
放生地地形、植被、水体、土壤、人类干扰等信息 |
2 |
放生地动物资源状况 |
动物种类、数量、性比、年龄结构等 |
3 |
放生动物栖息地状况 |
放生动物食物资源、有效栖息地面积、栖息地适宜性和破碎化水平、环境容量等 |
4 |
放生动物规模 |
基于放生环境分析放生地的环境容量,评估放生动物的数量和结构的合理性 |
5 |
放生动物适合度及环境影响 |
对放生动物的健康状况、生存能力和环境影响进行评估,确定其是否适合放生 |
6 |
放生时间和地点 |
根据放生地的环境、放生动物的健康状况评估放生的时间和区域的合理性 |
7 |
放生监测方案 |
对放生后的动物生存状况和环境影响进行跟踪监测,评估放生方案的合理性 |
(摘自龚明昊等《关于动物放生监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