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广东放生协会 -> 放生文化 -> 内容正文
慈悲护生、合理放生——佛教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来源: 广东放生协会秘书处    更新时间: 2018-12-12    浏览: 6487 人次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
 
  建设生态文明,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总书记独具匠心地通过深入阐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来说明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内在关系,充分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二、佛教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
 
  建设生态文明,不是简单靠绿化造林、污染治理、保护动物等就能实现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心性和理念,身、口、意三业中,身和口只是工具而已,主导的是意。佛教是一个充满生命智慧和人文关怀的宗教,在其深邃的思想体系中,包含系统的环境伦理观和生态价值观,对净化人们心灵、提升公民道德、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生态文明,都将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
 
  生态文明是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护生、放生则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所以护生和放生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是两相融合,相得益彰的。通过护生和放生,必将唤醒和增强百姓关注生态、珍惜生命的意识,从而进一步净化心灵、平衡生态、爱护环境,使佛教文化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
 
  护生和放生,在六波罗蜜中,属于布施中的无畏施,体现了佛教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启发和增长了人们的慈悲心和对众生的救济心,消除业障,增福增寿,其意义与内涵是勿庸置疑的,经论中有多处提及,如《大智度论》中说:“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梵网经》中说:“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
 
  佛教历代的高僧大德和信众,知行合一,植树造林,修桥铺路,护生放生;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佛教文化中丰富而系统的生态智慧,弘扬慈悲护生与合理放生的理念,又要做到与时俱进,遵守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不追求形式化和功德化,周全考虑、缜密操作,引导佛教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正面和积极的作用。
 
 
三、慈悲护生与合理放生的建议
 
  (一)、以尊重生命、爱惜生命为原则,倡导多护生、慎放生的理念,崇尚素食、俭朴、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通过慈悲护生与合理放生,达到节制自身欲望,扫除贪、嗔、痴三毒,实现心灵净化的目的,心净则国土净,建立在心灵净化基础之上的生态文明,才有坚实的基础。
 
  (二)、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和《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都明确要求,市民野外放生动物,必须向林业或渔业部门申请,并由相关专家对放生物种的生存能力及危害性进行评估,评估达标后才能准予放生;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随意放生野生动物,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或者危害生态系统的,依法承担法律责任。这些法律法规不是为放生设置障碍,而是为了保护和完善放生行为。宗教部门可在人数较多、规模较大的放生场地,发放宣传单页;寺庙等宗教场所,也可在显著位置予以张贴,对放生民众予以宣传教育。
 
  (三)、放生最好由有经验的团体操作,出家法师主持,按照佛教仪轨如法进行,体现拔苦与乐、普度众生的佛教宗旨。建议信众不参与或少参与商业放生行为,做到不攀缘、不定时、不定地,例如可收养一些受伤或无家可归的小动物,并去兽医院做好治疗、防疫等相关事项,等动物恢复健康或成年后,可考虑选择合适地点予以放生;对于不适宜家庭收养的动物,建议送至当地动物园,由专业人士照顾保护;通过参与农林渔业部门的增殖放流来放生,也是一个随缘尽分的好方法。
 
 
四、结语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一切众生皆具佛性,保护尊重生命,利益有情众生,是佛教缘起思想和慈悲精神的体现,通过慈悲护生与合理放生,可以提升民众珍惜资源、爱护生命的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得佛教文化的社会作用日益凸显,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作者:朱亚仲;作者单位:安徽省蚌埠市政协 文章来源:新浪博客 朱亚仲)
 
 
返回上一页面 关闭此页面
 
 
 
广东放生协会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人才招聘 | 网站地图 | 邮箱登录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白云路113号白云大厦2310室 (地理位置)   邮政编码:510199
联系电话:020-83292138    传真:020-83292138    邮箱:fangsheng@gdfangsheng.org
版权所有©2011-2024广东放生协会 |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1055923号 
本网站由<广州·净致设计工作室>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