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礁是海底的隆起物和堆积物,其上附着和生长着大量饵料生物,为海洋鱼类提供食物,是鱼类聚集和栖 息的重要场所,有“海洋牧场”、“鱼类粮仓”之称。
人工鱼礁就是人们在海洋中设置的各种适于鱼类集群和栖息的固定物体。人工鱼礁设置的目的是为了保护 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为鱼类构建一个觅食、生长、繁 殖的“窝巢”,以达到增加海洋水生动物多样性的目的。
人们有计划地将石块、水泥块、木箱、废弃的轮胎、旧塑料、废发动机等沉降到海里,结果取得了异乎寻常的效果,很多鱼类在此区域内繁育。人们把这些东西构 建成的适合鱼类栖息的设施都称为人工渔礁。20 世纪60 年代以来,人工渔礁在世界各地发展很快。不少国家已经把人工渔礁的建设列为增殖近海渔业资源的重要措施。
一、人工鱼礁建设的必要性
在渔业资源不断衰退的今天,作为海洋牧场的重要组成,人工鱼礁不仅能保护、增殖鱼类,还能起到修复 区域生态、改善水质、减少赤潮、阻止海底拖网作业等 作用,已逐步成为大海的守护者。
1. 人工鱼礁能够有效提升海洋鱼类多样性。
过度捕捞是造成海洋渔业资源退化的主要原因。虽然目前我国已在重要海域和主要江河实行禁渔期、休渔 期和划定禁渔区、自然保护区等措施限制过度捕捞,但尚未从根本上恢复鱼类资源,尤其是近海鱼类资源逐步 萎缩,部分区域甚至出现荒漠化。投放人工鱼礁,不仅能对海洋鱼类起到聚集效益,而且能够增加鱼类种类和数量,提升鱼类丰富度。据美国科研人员长期对比研究发现,人工鱼礁的鱼类种类一般能从开始的 3-5 种增 加至 45 种,资源量提高 10-100 倍。人工鱼礁之所以 能够达到吸引和增殖鱼类,主要是因为海洋洋流遇到海底固定物而产生上升流,将海底丰富的营养物质带到上层水体,从而提高了礁体附近水域营养物质的含量,为鱼类生长和繁育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广东省曾在上世纪80 年代分别于南澳岛、大亚湾、放鸡岛等地进行人工鱼 礁试验,其中南澳岛北角鱼礁点,未投放鱼礁前,这里仅调查到 16 种鱼,而投礁后的1983 年调查到32 种、1984 年调查到 45 种、1985 年调查待 53 种。
2. 人工鱼礁能够有效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沿海城市快速发展,大量的陆源污染物随着生活废水经江河入海口进入海洋,造成近海环境污染十分严重。《2015 年广东省海洋环境状况 公报》显示,广东省实施监测的 74 个各类代表性入海排污口中就有 28 个超标排放。频发的赤潮现象就是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的信号,据统计,近 10 年来,广东省 沿海年均发现赤潮事件约 10 起,汕头、汕尾、惠州、 深圳、珠海和湛江等海域是赤潮灾害多发区。而人工鱼 礁能使礁区水域形成上升流、线流、涡流等多种形式洋流,从而加强区域海水的循环和流动,长此以往能有效改善区域海洋生态环境,减少赤潮等现象发生。
此外,人工鱼礁周围能够形成一个各种营养物质利用能量循环和食物网结节而成的生物保护圈,各种生物与环境形成一种和谐、互利共生的天然生态环境,部分 海洋生物能够吸收和清除海洋中的有机质和有害物质,减少海洋污染物含量。譬如,人工鱼礁建设后的海域出 现大量海带、紫菜、裙带菜、石花菜等海洋藻类,海藻可以有效净化海水。因此,人工鱼礁建设后,相当于在沿海营造一批小型的良性人工生态系统,提高了海域生产力,形成了海洋环境自净机制,改善了海洋生态环境。
3. 人工鱼礁能够有效保护海洋濒危鱼类。
投放人工鱼礁,为鱼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和索饵场所同时,因其能够产生大面积阴影和缓流区,可让鱼群躲避风浪和天敌,能保护缺乏保护能力的幼鱼和幼虾,提高其成活率,并有助于鱼类资源成倍或数十倍的增加,尤其可以有效保护濒危海洋鱼类。投放人工鱼礁可以阻止底拖网渔作业,缓解底拖网渔船对海底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渔业资源的“一网打尽”,迫使底拖网渔船进行 改造作业,从而拯救珍稀濒危生物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我国人工鱼礁发展现状
早在中国明朝嘉靖年间,现广西北海一带的渔民已会利用毛竹编制竹篱笆投入水域中,并在其间隙投入石 块和竹枝等,形成最为早期的鱼礁。而我国人工鱼礁真正的建设事业开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1979 年,广西钦州地区防城县的水产工程技术人员在前人生产经验的基础上,首次研究设计和制造了 26 座小型沉式单体人 工鱼礁,投放于该县珍珠港外的白苏岩附近水深 20 米处, 试验取得初步成功。随后 1980 年又设计制造了石块和废船鱼礁、小型钢筋混凝土鱼礁、大型浮沉结合鱼礁、大型沉鱼礁等多种鱼礁,投放地点也从防城逐步扩展到 北海、合浦、钦州等地沿海。此后,广东、海南、辽宁、 山东、浙江、福建、广西等省都进一步扩大了人工鱼礁的试验和建设规模。但鉴于当时国情国力所限和认识不 足,人工鱼礁投入较小,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近年来,我国沿海人工鱼礁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山东烟台利用沉放报废渔船、投石等造礁手段,在长岛、芝罘、牟平、海阳建设人工鱼礁 4 处,造“海底 森林”面积达 1000 平方公里;青岛建成以会场湾、兔子岛、 女儿岛海域三处人工鱼礁区为主体的约169.9公顷的公益性海洋牧场。广东省投入 6.6 亿元建成生态公益型人 工鱼礁 50 座,投放报废渔船 88 艘,混凝土预制件礁体 7.9 万多个,礁区核心面积约 2.9 万公顷。
人工鱼礁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宏伟工程,人工鱼礁的设计和制造应该进行科学论证。我国人工鱼礁建设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相比发达国家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三、人工鱼礁发展的新趋势
人工鱼礁的种类非常多样,最早期是石块、树枝,后来出现了钢筋混凝土、玻璃钢材质,近年来废旧轮胎、废旧车辆,甚至是退役的航空母舰也能成为造礁的好材料。人工鱼礁正向着大型化、多样化、标准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人类的智慧和创意也在人工鱼礁上得以发展。今天的人工鱼礁已是一个让人眼花缭乱、功能各异的大家族了,按形状则有方形、十字形、箱形、三角形、梯形、星形、金字塔 形等等。
人工鱼礁所带来的新价值,在世界各地都有呈现。人工鱼礁的吸引力是多元的,它们不仅集聚海洋生物,还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潜水员、摄影师 以及热爱大海的人,并催生出新的价值。
近年来,众多海滨国家都在人工鱼礁上出彩创新。如韩国、英国、日本、 意大利、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都有不同的创意,将人工鱼礁建设结 合不同的海岸景色和生物资源,带动休闲旅游和体育旅游。譬如,在墨西 哥北部的加勒比海岸,2010 年建起了一个庞大的水下雕塑艺术博物馆,400 多尊雕塑用酸碱度平衡的生态混凝土制成,被放置在海底,人类的艺 术加上海洋的创作,成就了一道海底奇景。
人工鱼礁是海洋牧场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鱼礁的建设对整 治海洋国土、海洋产业结构、海洋环 境以及生态旅游发展等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国的人工鱼礁建设应围绕海洋生态保护和海洋经济发展为目标,紧密结合国家海洋整治和海洋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力求带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综合管 理能力建设、滨海生态旅游、海洋药 物开发等共同发展。
人工鱼礁建设是一项考验人类智慧的长期工程。鱼礁建设必须综合考 虑经受波浪、强风、海流和底泥冲击及海底承载力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充分耐心,不可急于求成,更不能急功近利。我国的人工鱼礁建设刚刚起步,未来还有许多值得探索,我们要依靠科技,创造性地开展人工鱼礁建设。将来在我们富饶的蓝色国土下定会绽放别样的华彩:鱼儿栖息家园,人类观赏深蓝的新景。
(本文根据中国高陵网(人工鱼礁漫谈)改编,部分图片选自中国国 家地理杂志(另类人工鱼礁)